贝多芬当然没有死。他的声音从他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过,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对的。
我曾经在一个音乐论坛上这样说过,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有这一件是至今我唯一相信是上帝创造的:贝多芬的天才。
是的,在我心中,巴赫和莫扎特有同样伟大的天才和同样丰富的音乐创造。巴赫生于音乐世家,几代人中出了几十个音乐家。他的音乐是他无与伦比的音乐方面的学识和才智的结晶。莫扎特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2岁写的歌剧,今天我们还听得津津有味。这个独一无二的天才,毫无疑问是天生的。我既相信后世家境造就,勤奋用功学成,也相信天生的神童和旷世奇才。但面对贝多芬的天才,我却只有赞叹这个宇宙的奇妙:在一个生灵上,怎么可能集中如此不可思议的天才,成就出如此巨大和高不可及的艺术创造:贝多芬在他所认真涉及到的他那个时代的每一种主要音乐体裁上,也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听的主要古典音乐体裁上,都创造了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作品。简单盘点一下:
1。交响曲: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或者他的九部交响曲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是交响曲的皇冠,而且这些音乐在无可争辩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之外,还兼具受到不同文化和种族,不同教育背景的听众最广泛喜爱这样的大众性。这些作品毫无疑问名列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宝贵的艺术杰作之中。
2。钢琴奏鸣曲:他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就是音乐爱好者熟悉的Op111的第二乐章,小咏叹调,简直是来自宇宙之外的声音。他的后期五部和中期几部杰作,甚至包括早期的几部作品,比如著名的第八“悲怆”奏鸣曲,无一不是同类作品中的不朽名篇。而这三十二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更是音乐上少有的奇迹。
3。弦乐四重奏:他的升C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是公认的这个体裁中最伟大的创造。事实上,他的最后五部以及几部中期弦乐四重奏杰作,哪一部又不是室内乐中的顶峰之作呢?后期五部更可以说是timeless的音乐,不仅永远不会让你的耳朵疲劳,而且会让你觉得常听常新。
4。协奏曲: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在他全部作品中无足轻重的作品,却是行家和爱乐者们公认的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他的第五,第四钢琴协奏曲,是协奏曲中名副其实的帝后。他的五部钢琴协奏曲不如莫扎特23部性格多样,音乐丰富,但这两部即便不能说超越了莫扎特,但完全可以与之比肩。
5。管弦乐序曲:他的《爱格蒙特》序曲,《科利奥兰》序曲,《莱昂诺拉》第三号序曲。
6。钢琴三重奏:他的“大公”和“鬼魂”三重奏。
7。小提琴奏鸣曲:他的第九“克鲁采”奏鸣曲和第十奏鸣曲。
8。宗教题材中的弥撒曲:他的《D大调庄严弥撒》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在这个圣乐中的主要体裁上,双峰鼎立。
傅雷曾经在听了儿子傅聪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之后说,“贝多芬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我想,他的意思是,由于贝多芬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演奏家从不同角度的演绎,听者在不同深度上的感受等,是无限的(“读不完的”)。
要想系统地,用心地去读这部“大书”,最基本的是首先要了解这部书本身到底有多“大”,有些什么主要内容,如何构建和组织的。这里以“三”这个数字来归纳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贝多芬的创造,主要在器乐作品方面,尽管在声乐方面也有几部伟大作品。他的主要器乐作品,可以用“三”个“三”套(大,中,小)来归纳:
1。大“三”类(也是套):
第一套:九部交响曲
第二套:32部钢琴奏鸣曲
第三套:17部弦乐四重奏
2。中“三”类(也是套)
第一套:七部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第二套:10小提琴奏鸣曲
第三套:11部钢琴三重奏(七部完整原创的钢琴三重奏,几部主题与变奏,还有第二交响曲改变的钢琴三重奏,管乐七重奏改编的钢琴三重奏等)
3。小“三”类
第一套:约10部管弦乐序曲(三部“莱昂诺纳”序曲,科里奥兰,爱格蒙特,和其它为舞台剧写的配乐中的序曲)
第二套:5部大提琴奏鸣曲
第三套:5部弦乐三重奏
当然,这三个三大类,也可以根据体裁归纳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器乐作品的“三大类”中,各自的大中小“三类”:
第一大类:管弦乐作品
1。九部交响曲
2。七部协奏曲
3。五部序曲
第二大类:器乐奏鸣曲
1。 32部钢琴奏鸣曲
2。 10部小提琴奏鸣曲
3。 5部大提琴奏鸣曲
第三大类:室内乐
1。 16部弦乐四重奏(如果将最初为第十三号所作的终曲乐章“大赋格”算单独一部,就是17部)
2。 11部钢琴三重奏
3。 5部弦乐三重奏
上面“三大类”没有包括的器乐作品,还有“三小类”:
1。3部乐队和独奏乐器的作品:两部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浪漫曲和G大调浪漫曲),一部钢琴和乐队的幻想曲(加人声)
2。10余部钢琴变奏曲,包括著名的“英雄”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
3。5部早期室内乐杰作:单簧管三重奏(与大提琴和钢琴),钢琴和木管的五重奏(包括一个钢琴与弦乐的四重奏版本),木管和弦乐的七重奏,长笛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三重奏,弦乐五重奏
“三”大声乐杰作:
贝多芬的主要创作是在器乐作品方面,但在声乐方面,也有三部杰作:
1。歌剧《费德里奥》
2。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
3。圣乐《庄严弥撒》
最后,了解贝多芬的创作全景,最重要的一个“三”,是他一生创作的“三”个基本公认的明显不同的时期,就是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早期,中期,晚期。
从1803年到1812年这个10年,是他杰作不断的创作高峰,是三个时期的中期,或者很多人所知道的“英雄时期”。中期作品最为爱乐者和一般大众所熟悉,很多人心中的贝多芬音乐性格,也是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所确定的。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四部协奏曲,五部弦乐四重奏,“华尔德斯坦(黎明)”“热情”“告别”等钢琴奏鸣曲,等等,是今天世界各地音乐厅演奏曲目的主体和基石。没有这些作品,今天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如何度日,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时期之前的约十年,就是青年贝多芬离开家乡波恩到达维也纳的1792年底算起的十年,为“早期”。这个十年的作品,在很多爱乐者心中,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地位。很多人以为他的早期完全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这样的看法是受误导了的。早期作品,大部分为富有贝多芬自己特色的杰作。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悲怆”,“月光”,“暴风雨”还有好几部没有名字的杰作如D大调第七,等钢琴奏鸣曲,第五“春天”,第七,第九“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等等,不仅都是完全贝多芬性格的,而且是音乐中不朽名篇。贝多芬学者、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路易斯·洛克伍德在他几年前出版的贝多芬研究传记中说,如果贝多芬在1801年去世,也就是如果他根本没有创作今天大部分爱乐者和大众所熟悉的那些中期和后期作品,那他也会被看作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
中期之后有约四,五年为他创作的空白期,大约从1813年到1816年。这几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杰作,包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和他的最后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从1817年到死的1826年的十年,是他创作活动的又一个高峰期,是他创作生涯的后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五部钢琴奏鸣曲,五部弦乐四重奏,“迪亚贝利”变奏曲,都是音乐艺术中登峰造极之作。
可以说,贝多芬的创作,经由这“三”个时期,通过了“三”个伟大的跨越:“早期”意气风发,达到当时的优秀水平,“中期”热情洋溢开创新的艺术道路,直抒胸臆,硕果累累,“晚期”意境深邃,超越时空登上历史顶峰。
贝多芬:1770.12.17 - 182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