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根据挪威民间故事创作了一部诗剧《皮尔·金特》。1876年,当作品被搬上舞台时,易卜生请他的朋友,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为其配乐。格里格共写了23段音乐,后来以其中八段组成了管弦乐队作品:《皮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Peer Gynt Suite No.1 & No.2),各四段(四个乐章)。
作为纯管弦乐的这两个组曲深受很多爱乐人的喜爱。但舞台配乐原作中,有的段落是独唱或合唱的声乐,我觉得更动人,尤其是其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特别是,如果能听懂这只歌的歌词的话:
冬天过去春天又来,
夏天也将过去,
一年又一年。
回来吧,来到我的身边,
我亲爱的人,
死守着等你归来。
啊,祈求上帝赐福你吧,
在阳光的沐浴下,
我在为你祈祷。
我在家乡等着你,
无论你在何方,
如你走向天堂,我会与你同往。。。
人们常引用舒曼的话“音乐始于文字终止之处”来表达音乐表现力之微妙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这里文字中表达的明确的形象和意境,思想和情感,却也是音乐不可替代的。我想,这大概也是音乐中各类声乐作品,无论是巴赫的康塔塔,舒伯特的歌曲,还是瓦格纳的大乐剧,常常有更独特持久的打动人心的力量的根本原因。
《皮尔·金特》的故事,是特别让我感动的。金特本是个落破的富家子弟。他好逸恶劳,但充满幻想,在外流浪多年,作了不少坏事,最后因思乡而踏上归途,穷困潦倒时回到忠贞的妻子索尔维格身边,这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
格里格这部组曲的管弦乐组曲的版本,有很都不同的录音,一般还与他另一部组曲,为纪念被称为丹麦文学之父的霍尔堡而作的《霍尔堡组曲》,以及其它几个精致的乐队作品搭配在一张CD上。但有声乐的版本就相对较少了。这个英国指挥家毕其姆(Sir Thomas Beecham)的录音是很经典的录音之一,《索尔维格之歌》由女高音霍维格演唱。
|